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土而根河”系列学术讲座第200期|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研究——以经济人类学和非洲田野工作为中心

2024-10-20

20241018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施琳老师应邀到我院作《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研究——以经济人类学和非洲田野工作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阿拉坦宝力格院长主持。

讲座开始前,施琳老师赠与我院《广义民族学导论》《经济人类学》《施正一文集》等本人及施正一先生的著作,阿拉坦宝力格院长代表我院回赠施琳老师荣誉证书。

施琳老师首先介绍自己从事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研究的原因,着重感谢了宋蜀华先生和施正一先生的引领与栽培。之后,施琳老师提出三个问题,并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进行系统性的讲解。

第一个问题:“经济人类学:一个边缘学科的宏大‘抱负’”。 施琳老师认为经济人类学关注非资本主义、非西方经济类型,涵盖了原始经济、乡民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多种经济类型,以及一些比较综合性的研究主题与理论方法探索。将经济人类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先驱阶段”或“前传”、经济人类学初创时期、大辩论时期——形式与实在之争,以及辩论之后——向广义方向发展。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提出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强调了学术成果中国化的重要性,提倡深入浅出、应用广泛,且要涉及多领域。

第二个问题:“行在海外:非洲田野调查与世界民族研究”。施琳老师探讨了从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出发,深入非洲国家的田野调查经历,展示了学术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的紧密联系,并提及津巴布韦的石头遗迹、埃塞俄比亚的人类学研究,以及中非在烟草贸易、钻石开采等方面的合作与挑战,突出了跨文化理解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个问题:“重塑自我:非洲人类学向何处去?”。施琳老师提出探索非洲人类学的“中国之路”需要回答好非洲人类学“为何与何为”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明晰“是什么”与“为什么”,进一步确立中国非洲人类学的“基石”性学科地位;另一方面,要明晰“如何做”,努力探索“以非洲为中心”的非洲人类学研究,这涵盖了非洲人类学的复杂性和国际学术动态,以及人类学研究应适应时代需求的重要性,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国际合作及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机遇。

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讲座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学们不仅对经济人类学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更好地理解了构建中国自己的人类学与世界民族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关注经济人类学,探索人类经济行为的奥秘,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