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学期,我们一同踏上了六次丰富多彩的读书之旅,每一次的相聚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求知的道路,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难忘的瞬间,重温书中的智慧与感动。
初次邂逅,探寻案例研究真义。
第一次读书分享会,我们聚焦于《案例分析的目标——从故事到知识》。张静教授在文中深刻指出,当下中国学界在案例研究目标方面缺乏系统标准。案例分析绝非单纯讲故事,其核心在于产出知识,需遵循认识活动的一般逻辑与原则。参与本次分享会的耿嫄琪同学、潘霖莎同学、李乌云嘎同学积极探讨,邀请了宋跃飞老师、李旭东老师做点评,让我们明晰案例作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关系,案例的独特性应与一般性知识相联结,以便与已有知识相互对照。这开启了我们对学术研究方法深入思考的大门。
田野深耕,感悟参与观察之道
第二次读书分享会围绕《人类学家在田野,参与观察中的案例分析》展开。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通过长时间实地参与和观察,能获取第一手资料,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准确。它不仅助力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与行为,还促使对自身角色身份的反思。阿如罕、水和、李荣、刘志邦等同学分享细节,邀请了朝克赛老师做点评,大家都深刻体会到田野调查中挑战与收获并存,面对复杂文化现象时能更全面深入地思考,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人类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探秘,剖析流动人口生态
第三次读书分享会的书目是《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作者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深入北京 “浙江村” 实地调研,探究晚期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和社会网络重构状况,为理解中国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提供重要视角。刘志邦同学、侯艺同学、澈乐同学、胡晓宇同学纷纷分享精彩见解,邀请陈红老师、李旭东老师做点评,使我们对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结构有了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拓宽了我们对当代社会多元性的理解视野。
乡村变迁,见证林村岁月流转
第四次读书会分享的是《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农村改革》。这是一部以福建厦门农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德生命史为主轴的民族志著作。作者黄树民长期深入大陆及台湾农村田野调查,揭示在中国农民生活改善过程中,全国性文化兴起,传统农村社区逐渐被大众文化取代,而部分传统信仰与习俗仍延续。刘浩然同学和包田洪同学在分享中深入交流,邀请了吴英杰老师、李旭东老师做点评,大家进一步探讨了民族志研究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发展历程,仿佛一同走过林村的风雨变迁,感受时代浪潮对农村的深刻塑造。
线之万象,编织全新世界认知
第五次读书会迎来了《线的文化史》。蒂姆・英戈尔德在书中提出世界由线组成的全新世界观,颠覆传统认知。通过跨文化视角考察各种形态的线,编织出一部连接古今中外、技术艺术、自然文化的宏大历史,且突破传统线性结构组织内容。阿儒汗同学、阿拉达日图同学、伊日贵同学、罗宇同学分享了各自独到的心得体会,邀请了王娜老师、李旭东老师做点评,带领我们领略了线背后多元而复杂的文化内涵,促使我们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周围世界的构成与联系。
多元医疗,洞察乡土人情百态
第六次读书会聚焦《多元医疗:一个侗族村寨的个案研究》。自莱斯利提出 “多元医疗”概念后,学界研究不断深入。本书基于侗族村寨案例,呈现多元医疗复杂运行状态,回归其基础性问题。案例显示多元医疗体系发展前景变动,体系间互补共生且契合当地疾病分类,体系内竞争又依赖乡土医患关系。雅鲁克神同学、汪骏帆同学、赵艺璇同学、齐晓东同学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多元医疗是当代乡土人情社会的折射,邀请了特日文巴雅尔老师、王俊敏老师、李旭东老师做点评,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独特视角,也让我们对乡土社会的医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这六次读书分享会,是我们本学期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内心。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虽然本学期的读书分享会已落下帷幕,但我们对阅读的热爱永远不会停止。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知识的渴望,继续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再次开启那充满惊喜与感动的读书之旅。